被贴上“惠民”标签的保障房,最近却因为未“保障”民生再惹争议。
国家审计署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,在贵州(楼盘)省贵阳市,3万多套保障房虽已建成,但由于水、电、气、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没能及时跟上,导致大量闲置。耗资85.43亿元的工程最后因“配套设施”四个字“烂尾”,更可笑的是,当记者赶到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办公室,局长却说自己不是局长。
事发后,贵阳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这样致歉,“由于贵阳城区受喀斯特地形地貌的限制,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……”很明显,责任的皮球被踢了出去。迫于舆论压力,贵阳市政府做出承诺,确保工程质量前提下,将在明年6月30日前达到竣工验收及分配入住条件。
今日的致歉已经换不回大量公共资金的损失,换不回住户们对政府的信赖。虽然政府方面公开致歉,虽然解决办法已经落在明面,但政府致歉的原因仍令人怀疑,这番真诚表态,究竟是迫于外界压力还是真的发自内心,还有所谓“确保工程质量前提”真的能做到吗?类似疑问再次摆在面前。
保障房闲置现象早就不是头一遭了,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还显示,贵州以及江西、河南、吉林、湖北5个省共发现5.75万套保障房被闲。除了房屋闲置,不符合条件住户占居、房屋质量差、建设地点偏远而且交通不便、对外出租等大量问题,让原本利好民生的保障房并未尽责。
保障房不“保障”,谁之过?是“钱袋子”真的不满?还是畸形政绩观?是内因导致?还是外因所迫?
原因是多方面的。如今保障房的种种乱象,折射出部分官员政绩观的走形。在中央高度重视保障房建设的情况下,各地大量保障房项目纷纷上马,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地方政府、部门的实际能力。于是,只求建设面积、建设数量,不在乎建设质量、配套设施的现象便大量显现。对于某些政府部门、领导而言,只要建设数量报上去就足够了,至于惠民效果等问题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。归根到底,这是畸形的政绩思维所致。
还有,保障房建设本身需要大量资金,这对已经负债累累的地方政府而言压力不小。这样一来,不论是中央规定的建设保障房的硬性任务,还是某些领导为讨上级欢心打造政绩,保障房建设初衷和实际建设情况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。于是,地方政府便会在郊区选址开工,匆匆完成中央布置的“作业”,在这种情况下,追求质量和保证配套设施完善便成了“奢侈品”。
尽管困难重重,但民生无小事,保障房的推行刻不容缓。一大前提是,华而不实的政绩观要不得,比如可以把“入住率”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,而且,中央还要充分考虑地方的承受能力,接地方政府的“地气”。
echo 
echo  |